寻访博陵

寻访博陵

田福生
 

博陵作为地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点:一是蜀汉皇帝刘备先祖刘贞(中山靖王刘胜之子)被封为陆成侯所在地。二是东汉桓帝刘志父母陵寝地。三是作为县、郡、国名,历朝多次迁徙变化;尤其太多的名称,如:陆成、蠡吾、博陵、博野、博陆、安平、高阳、蠡州、蠡县使用繁杂,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困惑迷团。
 

一、博陵一词的由来。

博由博水而来。汉时,其水出望都县,即今保定唐县、顺平、望都三县交界处,是跨越冀、幽二州的一条重要河流,濡水、徐水都注入博水。博水在高阳县注入寇水。博陵从地理方位讲,《太平寰宇记》阐述说:“以地居博水之野故名”。顾名思义,地居博水旷野之陵名曰博陵。

弄清弄懂博陵一词还得从东汉历史谈起。

这要追溯到东汉和帝刘肇。刘肇是汉章帝刘火旦第四子,汉光武帝刘秀玄孙,明帝刘庄之孙。汉和帝时出现了一位“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的政治家式皇后邓绥,史称邓太后。她16岁入宫,22岁为皇后,25岁时,即永兴元年十二月(公元105年),27岁的汉和帝去逝。长子刘胜有病,其他儿子夭折十数人,仅有100余天的少子刘隆在和帝去世当夜被立为皇帝。太后临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八月,在位仅九个月,年龄一周岁稍多的汉殇帝刘隆又逝去。邓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迎汉章帝刘火旦之孙、清河孝王刘庆(章帝长子、和帝刘肇之兄)之子13岁的刘祜为皇帝,史称汉安帝。太后犹临朝政。同年,刘胜被封为平原王,永初七年(公元113年)去逝,无后。

安帝年幼时,人们都说他聪明,所以位高权重、精明果敢的邓太后把他立为皇帝。长大后,却有很多不好的品质,渐渐不合太后的心意。元初“六年(公元119年)邓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这些人中有河间王刘开(和帝刘肇之弟)长子刘翼。刘翼长得聪颖漂亮,深得邓太后赏识,永宁元年(公元120年),邓太后以其继刘胜祀,封其为平原怀王,留在京城洛阳。安帝乳母王圣担心安帝会被罢黜,经常与中黄门李闺、江京在安帝那里诋毁邓太后,安帝常常感到怨愤和恐惧。次年,邓太后驾崩,有人诬陷(一说由安帝唆使)刘翼与邓太后、邓骘兄妹图谋不轨,窥觎神器,怀大逆心。招致安帝盛怒,罢黜邓氏一门诸多权臣,把刘翼贬为都乡侯,遣归河间国。刘翼于是谢绝宾客,闭门深居自守。易代后,安帝子汉顺帝刘保几经周折登上大位,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河间王上书,愿从自己辖地中分出蠡吾县封儿子刘翼。顺帝答应。于是刘翼被封为蠡吾侯。治所在今博野县蠡村。蠡吾县为汉高祖刘邦时设,西汉属涿郡。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更隶河间国;本初元年属中山国。

刘翼死后,葬博地。其子刘志袭封蠡吾侯。

顺帝去世后继承人多次出现危机,先是顺帝子三岁的刘炳被立皇帝仅六个月夭亡,继位的九岁汉质帝刘系瓒又被权臣梁冀用毒饼毒死,皇帝人选成了大问题。这时恰逢梁太后将袭封蠡吾侯的刘志征召到洛阳夏门亭,准备把妹妹嫁给他。于是大将军梁冀与梁太后兄妹定策禁中,本初元年(公元146年)闰六月,迎立15岁的刘志为皇帝,史称汉桓帝。汉桓帝继位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尊崇先辈。九月,追封皇祖河间王刘开为孝穆皇,追封皇考蠡吾侯刘翼为孝崇皇。十月尊其母偃明为孝崇博园贵人。

重要的是追封皇陵。《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载:“翼卒,子志嗣,为大将军梁冀所立,是为桓帝。梁太后诏追尊河间孝王为孝穆皇,夫人赵氏曰孝穆后,庙曰清庙,陵曰乐成陵。蠡吾先侯曰孝崇皇,庙曰列庙,陵曰博陵。皆置令、丞,使司徒持节奉策书、玺绶,祠以太牢。”这是博陵一词最早出处。《后汉书·皇后纪》也有记载:“孝崇偃皇后讳明,蠡吾侯翼滕妾,生桓帝。桓帝继位,明年(实当年),追尊翼为孝崇皇,陵曰博陵。以后为博园贵人。”综上可知:一是汉桓帝祖父刘开陵名乐成陵,故其陵应在乐成县境内。汉乐成即今河间。二是汉桓帝父亲刘翼陵名博陵。位置在博水之野。这是博陵一词的最原始之意。

汉桓帝母亲偃明被封为孝崇博园贵人,住在哪儿呢?应住在蠡吾县城,即今博野县蠡村。随着偃明由刘翼的滕妾、孝崇博园贵人转变为孝崇皇后,其居住地也发生了由蠡吾到博陵的变化。《后汉书·皇后纪》载:“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梁太后崩,乃就博陵,尊后为孝崇皇后。遣司徒持节,奉策授玺绶,赍乘舆器服各法物。宫曰永乐。置太仆,少府以下,皆如长乐宫故事。又置虎贲、羽林卫士,起宫室,分巨鹿九县为后汤沐邑”。这就是说,梁太后死后,偃明被封为孝崇皇后。此时才由蠡吾迁到博陵的永乐宫去居住。桓帝为母亲大兴土木,派了卫士、令、丞,如长乐宫的待遇。为何偃明不住洛阳呢?桓帝想让母亲到京城去,遭到权臣梁冀的阻拦,为此,双方结怨甚深,后桓帝联合宦官铲除了专横跋扈的梁冀一党。

偃明被封孝崇皇后不到三年,元嘉二年(公元152年)“夏四月甲寅,孝崇皇后偃氏崩。”“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后汉书·皇后纪》载:“以帝弟平原王石为丧主,殓以东园画梓寿器、玉匣、饭含之具,礼仪制度比恭怀皇后。使司徒持节,大长秋奉吊祠,赙钱四千万,布四万匹,中谒者仆射典护丧事,侍御史护大驾卤簿。诏安平王豹、河间王建、勃海王悝,长社、益阳二长公主,与诸侯国三百里内者,及中二千石、二千石、令、长、相,皆会葬。将作大匠复土,缮庙,合葬博陵。”博陵就成了汉桓帝父亲刘翼、母亲偃明的合葬陵寝。

偃明葬礼十分隆重。刘悝为桓帝弟,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封为勃海王。桓帝弟刘硕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被封为平原王,奉孝崇皇祀,尊孝崇皇刘翼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史书写成刘石,有的写成刘顾,分析皆为一人。另据《后汉书集解》载:“长社公主为汉桓帝之姊,为耿弇弟羁玄孙授之夫人。益阳公主为桓帝之妹,侍中寇荣从兄子之夫人。”可惜在中国历史上有诸多故事的博陵至今不能确定其位置。为《后汉书》作注的唐章怀太子提供了线索,他在书中注道:“博园在今瀛州博野县西”。唐时博野即今蠡县。

刘翼陵墓为何选在博水之野,分析这既体现了汉朝薄葬习俗,其地又在蠡吾侯管辖之东境,又毗连家乡河间国。那麽,做为陵寝的博陵在哪里呢?

按现在地名分析,蠡县城西有南忠卫、北忠卫村,此叫法不俗。古代帝称陵,王称墓,一般非看守皇陵不应有此称谓。与南忠卫毗连的古遗址大宋台,考古挖掘已知,此处封土下有大量东汉时遗物。由此推定,大宋台应为汉桓帝父母之博陵。

蠡县北十里郑村的影三郎墓又是谁的呢?推测为刘硕、马夫人等之墓。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桓帝“更封弟都乡侯硕为平原王,留博陵,奉翼后。尊翼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以涿郡之良乡、故安,河间的蠡吾三县为汤沐邑。硕嗜酒,多过失,帝令马贵人领王家事。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国除。”刘硕的平原王在建安十一年废去。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因罪或重大过失被罢黜;一是刘硕这年去世。无论哪种情况,奉孝崇皇祀的刘硕及孝崇博园马贵人等理应埋在博陵一带的博园。封建社会对陵、墓封土有严格规定,非王、侯不能有高大的封土。推定今蠡县郑村的所谓影三郎墓是刘硕等人之墓葬。
 

二、博陵县及改为博陵郡、博陵国。

博陵原为陵名,何时转为县名呢?《水经注·寇水》引《地理风俗记》载:“博陵县,《史记》蠡吾故县矣。汉质帝本初元年,继孝冲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汉末罢还安平。”又载,寇水“东北径博陵县故城南,即古陆城。”由此可知两点,一是刘备先祖刘贞封地,西汉时的陆成即东汉桓帝父刘翼陵所在地博陵县;二是汉桓帝继位的当年,即本初元年(公元146年)追封父刘翼为孝崇皇、陵名博陵的同时,析原省入蠡吾的陆成县地设博陵县。其目的主要是安排守陵令、丞、卫、民等食邑之地。而不是一步就划为郡。

陆成县址是否就是博陵县址还需要深入探究。《水经注》载,寇水“东北迳蠡吾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博陵县故城南,即古陆成。”似此,蠡吾、陆成同在寇水北岸,且陆成应在蠡吾东北方向才对。按目前学界较一致认识,蠡吾城原址在今博野县蠡村(或城东村),推理可知,陆成则应在蠡村东北的郑村或辛兴镇一带。存疑。

博陵县何时改为郡的呢?《后汉书·孝桓帝纪》载: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置郡要复杂一些,因郡下辖县。其实并不仅从中山国划拨一些县。清学者钱大昭指出,桓帝延熹元年置博陵郡,河间之蠡吾、高阳二县别属之。博陵郡辖安国、蠡吾、安平、高阳、南深泽、信都等县,盖分中山、安平、河间所置。”即从三个国、郡划出一些县组成最早的博陵郡。

汉桓帝执政期间高度看重身世,不断恩崇与自己有历史源渊的河间、博陵,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桓帝去世前夕,还不忘怀。“复博陵、河间二郡,比丰、沛。”复为何意不明,不过把博陵、河间与汉高祖刘邦为太上皇所建的新丰以及高祖发迹的家乡沛县相攀附,其繁盛之概可以想见。

据史料载,博陵郡转为博陵国在汉献帝二年,即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补后汉书年表》载:光武帝叔父赵孝王刘良八世孙刘硅“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徙封博陵王,立凡九年。在魏为崇德侯。”似此,东汉末建安年间博陵郡改为博陵国,治博陵,今蠡县。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博陵国复为博陵县,隶河间郡。
 

三、博陵郡的演变及更迭。

博陵作为地名因父母的缘故,在汉桓帝一朝日渐兴隆,其他朝代,因时而变。

三国魏初,博陵为县治。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博陵、陆成两县合为博陆县,县治博陆,今蠡县,隶安平郡,郡治冀州,今安平县城。

晋武帝统一三国分割局面后,对地方区域作了大的调整。分封了许多诸侯国。《晋书·地理志》载: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封司马圭为高阳王,置高阳国,领博陆(东汉博陵)、高阳、北新城(即徐水)、蠡吾四县,七千户。治博陆,即今蠡县。《舆地广记》亦说,晋改博陵为博陆。此时还重置了博陵国,领安国、饶阳、南深泽、安平四县,一万户,治安平。这时博陆、博陵并存,博陵国与博陵的原义已没任何干系了。

与东晋同时代的后赵、前燕时的博陵一如西晋。前秦时撤高阳,保留博陵郡,辖区不详。后燕同西晋时。

北魏时为州、郡、县的体制,博陵郡隶属定州。当时定州辖中山、常山、钜鹿、博陵、赵郡五郡。博陵郡辖饶阳、安平、深泽、安国四县,治安平。与定州并列的有瀛州。辖高阳、河间、浮阳、章武四郡,州治瀛州,今河间。河间郡辖博陆(东汉博陵)、中水、乐城、武垣四县,郡治武垣;博陆县治在今蠡县。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博陆县更名为博野县,治今蠡县。因北魏时滹沱河水将蠡吾冲毁,北齐时废蠡吾并入博野,今蠡县。

隋时政区变动稍大。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隶瀛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属河间郡。大业初,改定州为博陵郡。辖恒阳(今曲阳)、唐县、北平、新乐、义丰(今安国)、鲜虞、隋昌、毋极、深泽、安平十县,治鲜虞,今定州。事实上的博陵属于当时的河间郡。辖清苑、高阳、博野、河间、饶阳、乐寿、景城、鲁城、束城、文安、莫县、平舒、长芦十三县,而博野县即汉博陵所在地。治今蠡县。

唐时设道、州、县体制。博陵属河北道瀛州博野县,治博野,今蠡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蠡州,治今蠡县。

北宋时期,博陵属河北东路永宁军,治博野,今蠡县。金占领河北后,改永宁军为蠡州,治博野,今蠡县。元代设真定路蠡州,治博野,今蠡县。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博野县从蠡州析出,搬到蠡州城西南18里的今天位置,名博野县,治今博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蠡州改名蠡县,隶属保定府。至今。

《大清一统志》总结说,今之博野,乃汉之蠡吾;今之蠡县,乃汉之博陵。博陵,由蠡吾分出而设;三国魏时博陵、陆成合并更名博陆;北魏(景明元年始)及唐宋以来称博野。北齐蠡吾并入博野(今蠡县),博陵作为地名在历史上称为博野达868年。明代博野县(今博野)从蠡州析出,蠡州改蠡县。蠡县出现至今646年,由是博野蠡县名称互易,皆非故地。
 

    资料来源:北京唐藤
    转载时间:2020年02月21日
    转载网址:http://bdsh.cnjply.com/

上一篇:闲谈京剧三国戏

下一篇:燕赵文化的“精气神”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