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关羽情怀

我的关羽情怀

田福生
 

老祖宗田光是齐国贵族。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率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伐齐,田氏宗亲四散逃亡。先祖田光一支先逃到邢台新河县西千家庄,辗转定居古燕国腹地的范阳田村铺。一九六九年,据给老家盖房的一位田村铺田姓瓦匠说,你们高林村田姓就是从田村铺迁居过来的。

当年的秦国,虎狼之师,横扫六合,席卷八荒,灭韩赵吞魏楚,公元前227年,兵临燕界。在故国生死存亡之际,智深勇沉的田光受聘于燕太子丹,终因年老佝偻、无法完成刺秦大任,不得已推荐了好友荆轲。为激励荆卿完成报国之志,田光决意以身殉国,咬舌自尽(一说磕树桩,磕车轮,拔剑),英气冲天,显示了一位节侠处士的万丈忠义豪情。我身上流淌着老祖宗的相同基因和血液。忠义情怀是自己撰写关羽这一顶天立地英雄人物的不竭动力。

关羽作为东汉末年驰骋疆场的猛将,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作为蜀汉基业的创始人之一,由于他身上闪耀出忠肝义胆的伟大品格,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也因为这种品格与劳动人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意愿相拍和,关羽成为中华民族海内外儿女一致崇敬的大英雄。可以说,关羽身上表现出的对主之忠、克己之正、处世之义、作战以勇,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鼓励后人注重品行、舍利取信、舍生取义等社会公德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关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对关羽的人格崇拜是自己撰作此书的重要动机。

《关羽传》成书经历过四次大的跨跃。

我的家乡高林村距离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盟故里涿州市楼桑庙三义宫近百里。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刘关张的传闻趣事。心灵深处矗立着三位大英雄神一般的形象。对听、读他们的故事着迷。

建国前,伯父、父亲在北平作生意,伯父与人合伙开滚珠行,父亲赶大车拉脚。北京熟人多,两位姑姑就在北京安了家。解放初,家里分田分地,爷爷奶奶就让两个儿子回家分地务农,返回了故里。

高林村东北距古范阳固城十里,北距南庄头万年古人类遗址三里,东距田村铺五里,这些都是远近闻名的大村,民风纯朴,古风浓郁。认识几个字后,尤其酷爱《三国演义》连环画。本村和县新华书店买不到时,借到北京看望大姑老姑的机会买。几年跋涉,全套《三国演义》60本连环画都买齐了,放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抽屉里。尤其刚买了新书,痴迷英雄们搏杀斗智的情节,常常废寝忘食。记得初中时,一次上几何课,老师王德正步入教室,同学们“唰”的一声起立,目视老师,等老师站在讲台前,点头还礼,大家再坐下。我个子矮,在第一排老师眼皮底下,正佯站低头用桌堂作掩护,全神贯注地看《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细节吸引着自己。“啪”,一个板擦飞到我的课桌上,老师扭头就走了。几位班干部不知啥事,忙去找,王老师说去问田福生!结果被教室外罚站一节课。久而久之,三国人物成了自己的必读课,刘关张伟大、果敢、豪侠的形象深深置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这是对三国文化学读、印记的第一次大跨跃。

转瞬,历经文革风雨,国家恢复高考,自己有幸从保定胶片厂工人岗位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每每想起能徜徉在书卷的大海中,汲取一勺三国文化之水,无限快慰。

课余时间,大量用在三国知识的积累上。青年时的自己,不爱交往,不爱课外活动,读书与兴趣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一有空儿,就往图书馆钻。翻阅资料,做笔记。书目,观点,大幅度搜索各类线索,博览群籍。还购买了毛宗岗本《三国演义》、罗贯中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资治通鉴》。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啄磨毕业论文。按照个人爱好,大四时题目确定为“毛宗岗本《三国演义》对于罗贯中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统思想的发展”。指导教师是中文系副主任李离。学术界还没有两个版本正统思想对比的论文。自己就两个版本一段段一句句对照,凡是涉及此类问题的诗词、论、述评、情节的增删都一一记载下来,排列对比,条分缕细,提练观点。李老师阅后评价说,“我还没看到过这么好的三国论文”。步入理性研究三国文化阶段是第二次大跨越的标识。

从历史角度看,原来的读书都是铺垫,第三个阶段追逐的直接目的,写《关羽传》!

大学毕业分配到保定市政协,三年后任办公室秘书科长,一个偶然机会,重新燃起了三国之火。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很有资历和文化品位的肖君副主席退休。他提出书柜里的《三国志》、《后汉书》等书由机关处理。这就又勾起自己对三国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边精读细研,边考察,边采购书籍。公休日跑北京图书馆,大大开阔了眼界,边阅读,边复印资料,住在附近地下室,以提高效率;利用节假日到关羽生前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考察,追寻历史弥珍。先后到涿州刘备故里,张飞故里,三义宫;运城解州关帝庙,关帝祖宅,祖莹;荆州古城,襄阳古城,水淹七军处;麦城遗址,当阳,关陵,夹石,关羽殉难处,关林等数十个地方,实地感触历史瞬间。边考察,边回味史书脉络。钻进去,探究历史烟云。心之悟之,思之辨之,联类无穷,理出头绪,发微采撷。

开始时,仅限于钩沉史料,明白历史真像。雏型和目标是分几十个专题,发掘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久而久之,资料日多,也更系统,才萌生了写历史人物传记的想法。

当时思忖,中国这么多书,一定要让人看进去,有所斩获。有价值才有意义,价值越大意义越大。古人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写则已,写就要填补空白!如何填补空白?必须站在两个高度。其一,站在所有关羽历史史料、资料的高度;其二,站在所有有关对关羽正确评价的高度。做到两个信服:要使专家信服;要让读者信服。为此必须下苦功夫,笨功夫。所有能看到的书、资料都要看到,最好买到。才能把握关羽的内心世界,才能落笔。为此先后添置了上百部史书、相关书籍。

撰写过程也是再认识、再提高、校正观点的过程。这是第四次大跨越。自己把握四个重点。

一是史料缺失如何处理。我国史学家们对如何运用史料有不少经典论述。要着眼于历史的真实,就必须探寻诸多分散在不同书籍、篇章的论述或细节,弄准其脉络和底韵。有的则需要对口碑史料、传说进行深入细致的辩析,使之信服人。关羽到达涿郡前的历史阶段,大体取这种方法。

二是把握史料的不同层次,探微取真。分辩信史与地理学著述、与方志的不同价值。着眼历史真实,必须以信史为底片。六种版本的《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通鉴纪事本末》,《华阳国志》,《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三国志旁证》,《三国志集解》,《后汉书集解》,《建康实录》,《七家后汉书》,《水经注疏》,《汉晋春秋》,《续后汉书》,《通鉴纲目》等等。相互印证,力求还原历史。

三是双向互动,拾遗补缺。既要善于在繁杂资料中伐石采玉,也要肯于按照时间线索大海寻针。比如,刘关张何时投奔公孙瓒,历史线索一片茫然。自己就按着第一手史料所表述公孙瓒当时的职务变动,追寻历史真谛。再如,关张之勇与吕布之勇谁更胜一筹。通过《三国志平话》与明清《三国志演义》诸多版本变迁,考察历史风云。检索出罗贯中老先生有意识颠覆张飞与吕布单挑的描写,着实委屈了关张两位熊虎将、万人敌。

四是旁征博引,拨开迷雾。比如,关索其人到底有无?兄妹排行如何?若干年前就留意这类问题。终于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的三国演义古本汇编中,《日本藏夏振宇刊本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孔明六出祁山”一节补注及中华书局《诸葛亮集》后附“诸葛篇”158页记载《杂记》获取有价值信息。蜀汉亡后,刘禅欲往洛阳,关索与刘禅之子刘恂、诸葛亮之子诸葛质欲南奔南中的内容。又如,证明曹操篡汉的最早记载,在《太平御览》舌部引《英雄记》载,“曹操有图国之意,(刘)备泄于袁绍,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诫后世。”等等。撰作准备阶段特别留意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的史料、资料,努力获取第一手高价值信息,以提高书籍的含金量。

《关羽传》初稿出来后,选择不同角度,修改了35遍。除三餐外,天天忙碌到深夜。书籍常常同时展开十数种,不知疲倦,从不间断,整整一年。最后想拜请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朱大渭研究员审查,他说,文学所胡小伟是专门研究关公的,推荐我到了胡小伟研究员处,胡老师百忙中为书写了序,给以高度评价。“他文稿中论证的问题,很多是逸出历代史学家视野,又是历史人物关羽行踪里不得不诘难辨析的问题,读后令人信服。”在胡小伟老师推介及鼓励引导下,十数次参加全国的大型活动与研讨,在活跃关公文化方面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书籍的刊行,也为厘清关羽的真实足迹提供了借鉴、佐证。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三国文化专家孟繁仁研究员专门寄书给我,其中:“有幸的是:‘素昧平生’的‘同道之友’田福生君所著大作《关羽传》,弥补了我和广大读者心中的悬念和遗撼:他以全面、翔实的考证,真实、可信的史料记载,生动、具体的叙述,复原、展示了那个风云壮阔、诡谲莫测的时代,揭示了那些英雄、奸邪们或者高尚、或者丑恶的灵魂世界,和他们或者始终如一,或者机辨巧诈的伎俩、手段,让广大善良的读者们知道、认识了社会生活的无限奥秘和复杂。”老师们的殷殷话语是对自己的鞭策教益。

大学期间的学习成就了《关羽传》!感谢母校河北大学!应该无愧的说,《关羽传》在弘扬忠义、诚义、信义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国文化、关公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无愧此生。
 

    资料来源:北京唐藤
    转载时间:2020年02月19日
    转载网址:http://bdsh.cnjply.com/

上一篇:打造京南保北古文化长廊构想

下一篇:保定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