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京南保北古文化长廊构想

打造京南保北古文化长廊构想

田福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定文化也是河北省文化,同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表明保定的文化不但底韵深厚,而且特色鲜明。这离不开保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远古时期,黄河在这里流过,五帝先民在这块黄土地上刀耕火种,开拓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上古以德义治天下,使保定先民自开天辟地起就薰陶在远古文明的教化中。春秋战国时期,燕、晋、赵、魏、中山比邻为国,古易水是一条婉曲的国界,一卷卷群雄逐鹿的历史篇章,镌刻着田光、荆轲、高渐离三位义士刺秦的震天撼地千古佳话。两汉时期,这里盛行“燕并游侠”之风,造就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伟大的义勇之士,他们忧国忘家、同休等戚的情怀,在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史上高标独树。宋、辽对峙时,划白沟而治,杨家将血洒疆场为人们所传颂。元、明、清八百年,这一带高贤辈出,涌现了孙承宗、杨继盛、孙奇逢、刘因、鹿正等“范阳三烈士”、“容城三贤”。在近代,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时期,保定处于对日寇斗争、对敌斗争的最残酷地区,英杰之士前赴后继,涌现了狼牙山五壮士这一典型悲壮群体,谱写了燕赵儿女不朽的义烈史话。这块土地上还曾建有尧都及燕下都、临易(易京)两座燕国古都。北、中、南三条易水、拒马河、寇水数千年流淌,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保定文明。

在诸多的历史记忆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一大批惊天动地的英烈人物、壮节贤达的遗迹、故事集中在一个从东到西的文化带上。西起易县,东经徐水、定兴、容城、高碑店、雄县的交界处。形成横亘东西百里的文化长廊,精彩纷呈,辐辏云集,蔚为壮观,如璀灿明珠,颗颗珠圆盈润,熠熠生辉。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在贯彻国务院以文化创意融入历史文化保护、发掘的精神过程中,为落实中共保定市委、市政府“讲好保定故事”和创建文化产业高地的要求,打造好京南保北古文化长廊,意义深远。对于保护、利用好祖宗遗产,弘扬保定精神,建设国家级、世界级文化高地,为保定乃至中国文化增色添辉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文化带由西往东,依次列数其精典内容如下:
 

第一、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处。

位于易县西山北狼牙山棋盘陀。1941年9月23日,晋察冀边区军区一分区七连六排六班担任阻击日寇、扼守狼牙山重任,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击退敌人十数次进攻,完成了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在弹尽无路可退情况下,毅然决然跳崖,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慨!其中葛振林、宋学义因半山腰树杈挂住未牺牲。1942年4月,晋察冀军区在棋盘陀上建立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三烈士塔”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塔”。现为国家红色文化纪念地之一。
 

第二,燕下都。

位于长廊西头北侧35里处。国保单位。众所周知其价值,不赘述。
 

第三、燕太子丹饯送、诀别荆轲入秦处。

位于易县塘湖村南南易水桥与紫华山口百米间。荆轲刺秦是中国家晓户喻的历史典故,反映了荆轲不畏强暴、视死如归、不辱使命、报国崇信的惊天壮举。《水经注·易水》载:“易水又东,径孔山北,……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太平寰宇记》“易州”条载:“送荆径。《九州记》云:‘易县西南三十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也。’”考察多种说法,以此地接近历史真实。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亢悲歌,使荆轲载入中华英烈史册。
 

第四、黄帝合符遗址。

位于徐水县釜山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在5000年前,集天下诸侯合符徐水县釜山讨伐蚩尤。这一历史事件,天下皆知。有诸多史料可证。最早见诸《史记》:“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徐水县新志》载:“釜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山形如釜,相传黄帝会诸侯合符于此。”《乾隆安肃县志》载:“釜山符合。会诸侯合符于此。上有轩辕台遗址犹存。”亦载:“釜山,在县西四十五里,状类釜,黄帝朝诸侯,合符于此。釜山合符之说他处亦有之,但黄帝诛蚩尤于涿鹿,距此地甚近,况黄帝台至今尚在。又按钟伯敬《资治通鉴》黄帝会诸侯合符于釜山明注为武遂之釜山,此其凿凿可据者,今为八景之一。”《辞海》述:“合符台在徐水西”。清《保定府志》载:“釜山在安肃县,黄帝朝诸侯,合符于釜山,即此。”釜山合符是中华民族发展形成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徐水县釜山周围古遗迹众多。包括釜山山崖洞古文字、黄帝台、古井、古碑、蚩尤被肢解的解村、蚩尤坟、炎黄二帝握手言合的北合台等等。另战国武遂是否为釜山,存疑。
 

第五、瀑河遗址。

位于徐水县瀑河乡,在瀑河水库南堤处。为古南易水流经、积蓄之处。遗址属于仰韶晚期(雪山一期)文化遗存。遗址断面上可见灰坑、烧土、骨头等遗迹。距今约4000-5000年。县级文保单位。距黄帝合符釜山处十里,因之更具特殊性。
 

第六、燕荆轲故里。

徐水县赤鲁村。荆轲(?—前227年),其先齐人,后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曾游榆次、邯郸,后到燕国,燕人称其荆卿。刺秦未成被杀。《徐水县新志》载:“荆轲故里在赤鲁村。”《乾隆安肃县志》载:“荆轲里,在赤鲁村。”荆轲虽为悲剧英雄,被司马迁《史记》评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中国历史上诸多大文学家对荆轲壮举有诗赞赏。

且毗邻的大赤鲁村有先商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距今约3600年。东靠瀑河,西距太行山脉约6公里。总面积1.6万平方米。2001年5月,该遗址被列为河北省文保单位。
 

第七、南庄头古人类遗址。

位于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2公里处。为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早期遗址,填补了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至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间的空白。地处太行山东麓前沿,华北冲击大平原的西部边缘,面积2万平方米。2001年6月,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孔子周游地及最早孔庙。

位于徐水县高林村镇。该庙早于县城孔庙。庙民国间毁,据村民反映,几通碑埋于地下。《乾隆安肃县志》载:元大文学家刘因亲撰《高林重修孔子庙记》:

“安肃高林里,距吾居五十里,闻有孔子庙,枉道而拜焉。询其创始复兴之由,里之耆老刘祯等言:庙起于五代之际,久乃废毁。金大定间,乡先生孙直卿,率里中豪族卢、刘、田三氏始修葺之,迄今至元庚辰(1340年),圯坏几尽。祯刘氏孙也,复率卢氏子孙,共继先志,经营于是年春逮明年秋,庙貌既尊,乃兴祭器,以祀事告成,且为乡约。春秋释奠之礼,俾可以继,里人自以为非学者,而祀先圣,恐逾礼制,请就质焉。予按礼释奠于先圣先师,谓学诗书礼乐者,各以所习之业,而祭其先师也。孔子岂诗书礼乐专门之师耶?既非诗书礼乐专门之师,岂学官所得而私者耶?诗书礼乐之官,且不得而私,又岂后世俗儒记诵词章者之所得而私耶?礼,饮食必祭,祭先造饮食者也。盖吾之所以享此者,斯人之力也,孔子立人道者也。今吾之所以为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不沦胥于禽兽之域者,谁之力欤?于饮食而知报其力,于此而不知所以报焉!惑矣,诸君其勉行无懈。祯等曰:诺。且请书其词于左,并记岁月之始末云。”

另有明嘉靖安肃县令邢奇撰《重修高林孔子庙启》:

“孔子庙古矣!传闻孔子游列国时所舍庙,是以创夫!孔子之经历与否,罔敢知考。宋元志云,五代时做作,已毁,金大定乡先生孙植卿率里人刘、卢、田三氏重葺之。迨至元间,复坏几尽。刘之孙名桢者思继先志,将经营,恐逾礼,以容城刘静修(即刘因)为世大儒,乃就质于先生。先生曰:“礼,饮食必祭,始造者,以报本也。孔子立人道者也。今吾之所以为人,而不沦胥于禽兽者,谁之力欤?其勉行毋懈。祯诺而为之。迄今嘉靖辛亥间又几三百祀矣!庙屋倾圯,几毁神位,学谕奇每过高林瞻拜,起聿修之心者,于兹三载。窃思吾夫子为万世师,虽穷荒僻壤,亦莫不闻而兴起。今此乡既有庙,春秋释奠,仰乾坤之德,日月之容,而孝悌廉耻之心不自知,其何以油油然而生也。是使乡里编氓,亦得秉礼蹈义,弗判于道,夫岂独在儒生被服乎哉!庙之不可不亟修也。明甚。先是庙基浅逼,奇与富顺举人刘基,义士刘官,同买邻地三分方三十二尺,以益其后令集。”(残缺)

另:据《乾隆安肃县志》载:“阮子台,在县北高林村孔子庙后,嘉靖间督学阮公鹗讲学于此,有诗刻石。”

从考据史料看,徐水县高林村孔子庙建庙背景之奇、之早,影响之大,国内罕见。
 

第九、燕田光故里。

今徐水县田村铺村。田光(?—前227年),为燕国节侠,因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并为激励荆轲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自刭而闻名于世。《徐水县新志》载:“田光故里在城北二十里田村铺,有碑岁久淹没。清乾隆四十二年知县张钝重建。”去年,该村村民将张钝旧碑、新制碑各树一通,并记述了复修过程。
 

第十、古范阳国遗址。

今定兴县固城镇。因处范水之阳而得名。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建范阳县,后为侯国,历史悠久。前年该镇三街,重立一块古范阳碑坊。另,其西台上村,有建筑台遗址。建筑台高12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在其一侧挖出木船底、锚、成捆铁质箭杆、铜质箭头,传为古代“铁底铜帮运粮河”。推测为古范水故道。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第十一、易古桥旧址。宜增设南易水遗址。

在今徐水县北里村西二里。《徐水县新志》载:“易古桥在县东北十二里北里村。”“北里桥在北里村西二里许,明万历三十年创建,清乾隆八年重修有碑记。”《徐水县新志》载康寿馨撰《易古桥碑记》:

安邑东北十二里,北里村西二里许,旧有石桥,下为萍水之所经流,其桥名已不可考。里人往来经过者,亦皆不知所自焉。乾隆丁丑春,乡人掘土补桥,乃得石碣,上镌曰:易古桥。适余馆于孤庄营,友人王觐 光因问曰:桥何名易古乎?余曰:君生长于此,尚不能悉,余旅人何能知此然。窃闻《寰宇记》云,易水有三,南、北、中,源皆各出。南易名雹水,源出独石岗,经安肃入容城界,即瀑河,下流直抵安州。中易名武水,出故城闫乡谷中,自易州入定兴河阳渡,史云,燕太子丹祖荆轲于易水上,即此地也。北易名濡水,出穷独山南,入定兴与中易水合流,俱入容之拒马河。按此则萍水所经,即南易水之故道也。又考府志,易水东分为梁门陂,亦指南易而言也。窃以为易古之名,或取诸此。顾余独异,水已竭而名犹在,亦可知不朽之道,立名其一也。况乎人竟与草木同腐,曾不如斯桥之名,既湮没而复彰也,可慨也已,爰记之,以附碣尾。现北里为中国舞狮之乡,村西河沙漫布,实属罕见,上文推定为古南易水应属史实。
 

第十二、疑慕容垂墓。

在徐水县麒麟店村。慕容垂(326—396),字道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后燕创立者,都中山。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统帅。在征北魏返回途中病逝。建国初至七十年代,村西南封土约高二十米,周长约近百米。据村民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曾来考察,推断为王子坟。而县志讲,是外域进贡朝廷的麒麟半路死而葬是处。此说法荒谬。推测为后燕慕容垂皇帝之墓。理由,《水经注·易水》载:“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戎之,即斯。意欲图还上京,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中。”疑“中”字为“终”字假借。古范阳(今故城)距此地为十余里,疑秘密当地埋葬。
 

第十三、孙奇逢故里。

容城县贾光村。孙奇逢(1584—1675年)字启泰,为我国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思想家。与黄宗羲、李顒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被北方学者奉为泰山北斗。明末,清兵突关侵扰,他在家乡带领民众抵御外敌。后转到易州五峰山教学自保。鼓励学生抗清。明亡,隐居不仕,清廷征召五次,拒不赴召,临大节不夺。后家园被贵族侵夺,举家牵河南辉县,创“夏峰学派”,把程朱理学发展到新高度。初宗陆九渊,晚慕朱熹,提出“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思想。他与孙承宗、鹿正(鹿善继之父)被史家誉为“范阳三烈士”。他与刘因、杨继盛被誉为“容城三贤”。《清史稿学人例传》第一人便是孙奇逢。
 

第十四、刘因故里及墓。

在容城县沟市村。刘因(1249—1293年),字梦吉,号静修、樵庵、雪溪真隐。元代著名诗人、著名理学思想家、大儒。才华超众,情高傲岸。家贫教授生徒,名震朝野。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至元十九年(1282年)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教授宫中侍卫们子弟。母病辞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再召,以疾辞官。1293年4月16日病卒,45岁,无子。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其墓在村北拒马河南岸,曾为容城八景之一“波潆贤冢”。文革前墓道有石人石马,并有百余棵大松柏树。现仅有其墓。
 

第十五、拒马河遗址。

宜增设。在刘因故里沟市村北。这里岸高河宽,长堤横绕,河沙漫漫,蔚为壮观,连接刘因墓及故里。
 

第十六、杨继盛故里。

今容城县北河照村。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追谥“忠愍”。两任兵部员外郎。以弹劾明嘉靖年间巨奸严嵩被害闻名,以直谏、气节称著中国历史上。1555年10月27日被害于北京西市刑场。年仅40岁。临刑吟诗明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其妻张贞殉夫自缢。清几代皇帝都给以高度评价,被誉为“关西夫子”。
 

第十七、燕别都临易古都。

在今容城县晾马台乡南阳村、西北阳村。《读史方舆纪要》载:“废易县,在今县(指雄县)北三十五里,本燕都邑也,春秋鲁庄公时燕桓侯徙临易即此。”“归义县,汉易县之地,属涿郡。按今县东南十五里有大易故城,是燕桓侯之别都。”《水经注。易水》载:“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以理推之,前一引文较符合历史,因迁都原因是外族入侵。《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宣公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庄公立。”庄公“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而燕文公时不存在此背景。被考证为春秋战国时燕国都城旧址。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
 

第十八、北宋边关军事地道。

位于雄县城关镇邢村及双堂乡祁岗村。据《雄州志》记载,此地道由雄州通向霸州城。两城相距35公里。邢村大台地道现已发掘修复200米并对外开放,祁岗段仅修几十米。地道是北宋名将杨延昭藏兵、运兵及传递重要情报所用,被史学专家誉为“历史奇观,地下长城。”1993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文保单位。

这条有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长廊有四大特色:其一,方位上,处在东西一条直线上;其二,地型地貌上,山水相连。西起高山,跨龙门、瀑河两座水库,古易水、拒马河游走于近邻,东有地下长城,乃至濒临白洋淀。其三,两头肩挑燕下都、临易两座古都。其四,时间跨度上,从远古到近代时间久远。其五,内容上,五壮士、三义士、三贤融为一炉,文化资源非常独特。
 

此外,这一文化长廊还辐射和连接着就近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资源。如:

涉及易县的有:塘湖北二十余里便是国保单位燕下都遗址。这一带有,荆轲塔,樊於期自刎的血山村,渐离城,燕子塔,燕太子丹凌云书馆凌云册村,韩信城等;

涉及定兴县的有:姚村乡杨六郎饮马池,高里乡高渐离故里,河内村规模宏大的元张弘范(张柔第九子)家族墓,北河镇大沟遗址及三河交汇处河阳渡,金台陈村的黄金台,元曲大家王实甫故里究室村,北章村的著名燕将乐毅的点将台,东落堡乡东引村卧龙岗上的杨继盛墓及碑刻;

涉及徐水县的有:杨六郎把守的遂城遗址。

涉及容城县的有:上坡遗址,城子村遒县遗址,于八乡陈阳庄城堡及宋八贤王赵德芳墓,燕名将剧辛故里南、北剧村,等等。

对这些古遗存、历史故事发生地,宜区别情况,在加强筛选、勘测、考究、论证基楚上,形成方案。或建纪念物,或完善修葺,或恢复历史原貌,或打造精品、奇品。从规模、规格、时代特征上,使资源活起来。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抓好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急于出效益,通过市、县联动,举众力,凝众智,经过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打磨、增量、提高。努力使这条文化带成为北京——保定间一大奇观,更应努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大奇观。如在这条带上连接、廓修二级公路,还可把五县边缘经济拖动起来,改变小城镇格局,成为集旅游、流通为一体的新景观,这对于吸引北京、提高保定影响力、进而推动京津冀融合式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资料来源:北京唐藤
    转载时间:2020年02月19日
    转载网址:http://bdsh.cnjply.com/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我的关羽情怀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